邦德教育携手《财经》共同举办2018年“三亚·财经国际教育论坛”。

12月8日,第七届“三亚·国际教育论坛”在三亚海棠湾保利瑰丽酒店拉开帷幕。这场主题为“中国与国际教育链接之智能时代与教育升级”的高端、大型教育论坛,汇聚一众中国与国际教育领军人物,共襄盛举。共同回顾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大政策,聚焦2018年科技对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探讨、展望智能时代对推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并为在教育+AI升级的趋势下的教育行业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思路与机遇挑战下的应变之道。

教育产业升级,抓住用户才能智领未来
从恢复高考到新高考改革,从义务教育到出国留学、人工智能等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普遍能接受到的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刀阔斧,也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一个缩影。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正在加速教育产业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教学手段将更加丰富,教学场景将更加逼真,教学目标将更加精准。这要求未来教育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行业带来的挑战。很多教育机构并没有引进足够全面的支撑转型的工具,也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源,未来教育培训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如何学习、利用新技术工具,打造更适合用户的学习体验才是关键。
作为促进中国教育与外部世界进行真实对话、真实接轨的实质性平台,邦德教育与《财经》携手并进,群策群力,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的“三亚•国际教育论坛”。为打造推动和拓展中国教育机构及工作者与国际上领先的学府、教育机构及学者的交流、对话、合作的新平台,聚拢智库骨干,为时代提供一个真正多元而开放的教育创新思想市场。
名家对话,学术交流巅峰碰撞
论坛由杨壮主持,秦晓、陈振国、黄晶生、Donald J. Holder(何道明)、华颖、李秀玲出席参加。现场,六位大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学术交流与探讨,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
秦 晓
香港金融发展局委员,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原董事长
“教育和科学互为需求端和供应端。科学作为供应端输出,教育必须吸纳科学成果。”
秦晓先生称,科学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教育是要把科学知识进行梳理、积累,然后传播。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承和发扬文明,被社会所共享。
谈到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我们既要看到有些东西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要看到不变。所谓变就是知识在变,工具在变,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它的宗旨和精神。知识本身的变化是第二层面的,工具和手段是第三层面的问题。而科技在当下的作用,能够转变为教育工作者教授知识的工具及传播的手段。
陈振国
鸿海董事,澳门游戏
副总裁&富士康大学创校校长
“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AI会取代很多工人。但其实它依然是个工具,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还需要人操作。”
陈振国校长从个人从教经历出发,阐述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来讲,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AI会取代很多工人。但制造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实体经济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今年是我从事AI研究工作和应用的第35年了,最近这个题目炒得沸沸扬扬,人心慌慌,其实它是个工具,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还需要人操作。”他强调,教育本身不是工作、职业,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生不断追求要完成的理想。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督促下,我们必须要加快升级完善自我。
黄晶生
哈佛中心(上海)董事总经理
“中国与国际教育的连接,应该追溯到改革开放。”
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他感慨地说,感谢改革开放,让他能有机会考上大学,并能出国到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让他在国际的金融市场上发挥自己的力量。
谈到教育升级,黄晶生先生指出,教育很多时候的目的并不是获取东西的手段,教育本身是让人有一定的使命感,而这个使命感,对个人的生活、事业有帮助,对于过好自己的一生也有帮助,当然对于改变世界也有帮助。所以,教育最终目的是使个人成为世界的一个好人而不是罪犯。教育是改变世界的领导人,要改变世界,必须要了解世界。作为教育机构要忠于我们的使命。
Donald J. Holder(何道明)
深圳市厚德书院校长
“如果没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那教育就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教育从事了22年的工作者,Holder校长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而是应该要考虑未来。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网络化问题,而是智能化及人工智能的问题。当下,47%的工作会变成智能化的,而60%的工作其中30%也会变成智能化的。如果不让学生了解什么叫人工智能,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Holder校长强调,学得广泛,拥有横向思维,让思维变得灵活,跟着新时代走,才能获得影响、改变世界的创造力。中国的课程标准、政策是非常具有灵活性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当今一个具有使命感的话题,未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需求而出发。同样,学生间的竞争力也会影响、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华颖
康奈尔中国中心主任、康奈尔国际办公空间研究中心主任
“技术的无处不在,使老师感到两点威胁。”
面对智能时代对教育的冲击,华颖博士表示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技术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老师有两点感到威胁:一是网络智能的快速发展,学生可直接网上汲取知识,如学生问问题,老师答不上来;二是原有的较为先进的课程,逐渐被AI取代。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她谈到,不追逐标准答案,以启发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自发组织研究的课程,在互联网知识的支持下,可以邀请老师来指导与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价值,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下所没有的东西,是特别令人激动的。
李秀玲
耶鲁管理学院高层管理培训部助理院长
“AI对于教育的冲击和带动,是从业界开始的。”
从教育智能时代与教育升级的主题出发,李秀玲分享了AI智能在高管培训教育上的现状与挑战。AI在改变着很多行业,行业有很多需求,比如近几年非常流行的话题就是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相关课题。AI对于教育的冲击,或者对于教育的带动,是从业界开始的。
AI作为教学手段,在高管教育的运用是与时俱进的,用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里的一些问题。这场变革,让教学更加高效且便捷,让更多人受益。AI具有前瞻性,互联网教学渴望更真切的面对面互动,这是用户的需求,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结语
世界的高速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未来,AI智能科技和教育将会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世界发展的脚步,成为教育界的风向标。
正如主持人杨壮所说:AI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将面临淘汰。因此对于教育行业来讲挑战性更大。无论互联网如何改变,也改变不了“人性”的问题,而“人性”问题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最后教育的本身,是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延续,使人心具有真善美的本质,而这些东西,正是传统教育承担的重大责任。如:历史、哲学等文化科目,是一时半会取消不掉,否则等下一轮科技革命来临时,我们又会发现我们失去了什么。